顯示在精選文章的欄位,次要宣傳文
銀髮族群們該如何面對新冠病毒,居家與生活又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項呢?東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同時身兼東京大學附屬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的飯島勝矢教授與團隊們,特別編纂了這一本手冊,獻給各位,期盼各位長輩們能夠從中得到正確的觀念,收穫滿滿。
(東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台灣在宅醫學會理事 張欽凱醫師翻譯)
顯示在精選文章的欄位,次要宣傳文
訪談對象_國立市健康福祉部長大川潤一、國立市健康福祉部高齡者支援課長馬場一嘉、國立市健康福祉部在地整體照顧推進承辦課長葛原千惠子、國立市健康福祉部高齡者支援課介護保險係長中田啟介、新田診所院長新田國夫。
文/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張凱評(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陳炳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趙敏(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
國立市的面積狹小,約8.15平方公里,人口有7萬6千人。65歲以上者約1萬7千多人,高齡化率22.7%;75歲以上被認定要支援或要介護者有2953人。
2013年,失智症又獨居的老人有56人;2018年為178人,增加3倍。國立市的目標是讓這些老人可以在市內生活到最後。
(一)國立市為了營造理想的在地整體照顧系統,訂了4個規範:
1.居民可以繼續安心地、富裕地在此生活。
2.居民可以參與社會活動。
3.就算得了失智症或變成需要重度照顧者,也能繼續在此生活。
4.就算獨居,也可以繼續在此生活。
(二)在宅療養支援:
國立市從20年前就開始做在宅療養支援,包含在宅醫療與照顧連攜的推動。
(三)對失智症的支援:
國立市對失智症的支援分成兩種:一種是針對失智症患者的「個別支援」,市公所有失智症的對應團隊,醫療部分則和新田診所合作。另一種是「社區配合的單位」,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和實踐,例如舉辦失智症日的活動。
(四)準備生活支援體制:
國立市認為,照顧不能只靠醫療與照顧專業者,因此邀請所有市民參與,成立「生活支援協調員」和「協議體」。例如國立市成立特有的「銀髮學院」,舉辦預防失能、互助的社區營造課程,培養人才。
(五)多職種連攜:
為了促進多職種合作,國立市特別舉行社區照顧會議,所有要支援的個案都會經過此討論流程。目前推行進入第3年,已累積150個討論個案。
與會人員包含醫師、護理師、保健師(類似台灣衛生所的公衛護士)、社會福祉士等,在會中討論如何預防失能,讓照顧支援專員在擬定照顧計畫時,有參考依據。
(六)預防失能:
為了避免支出過多介護保險費用,國立市力推善用社會資源。他們觀察到,社區居民需要的是走路就可以到達和停留的居場所,因此,在市內成立8個可讓老人活動的空間,另外3個空間則是由社區居民響應開放。
(七)國立市社區醫療計畫:
國立市目前正在規劃該市的社區醫療計畫,為此,特別針對市內提供在宅醫療的情形、社區居民的需求與期待做調查。葛原千惠子說,東京都已有都級的醫療計畫,主要談的是需要多少病床、要什麼規模的醫院;但市政府想實踐的,是讓需要醫療照顧的居民,也能在熟悉的社區內生活。
現階段構思的國立市社區醫療計畫構造,包含6個項目:門診醫療、急救醫療、出院支援、在宅醫療、臨終照顧和小兒醫療。
國立市另有各種協議體,彼此互相連結。例如,「在宅療養推進連絡協議會」討論在宅醫療照顧連攜及失智症支援課題;「生活支援體制準備協議體」中包含銀髮學院;針對個案或社區也有舉行相關討論會議。
國立市健康福祉部官員和新田國夫都會參與各協議會,而這些協議會和協議體,最終會向「介護保險營運協議會」報告及提出施政建議。總體目標是幫老人實現「在國立市生活到往生為止」,也希望尊重每個人的意願。
文 / 余尚儒 理事長 (2020/04/03)
各位在宅醫療夥伴:
我是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武漢肺炎(COVID-19) 流行趨勢越發嚴重,3月開始進入世界性大流行(Pandemic),對健康照護體系影響甚巨,身為居家相關醫療從業者的我們不能置身事外。目前我國的疫情,在政府嚴密的控制,與全民積極防疫的努力下,疫情相對世界各國受到控制,然而,未來可能社區傳播(community transmission)仍無法避免。
因此,為了降低我國的疫情傳播,並維持在宅醫療的服務品質,本學會有以下建議:
壹、防疫目標
貳、工作建議
參、政策建議
(西班牙在家住院協會篇)
根據西班牙在家住院協會(SEHAD)最近致衛生部長的信件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已經在西班牙的不同地區造成感染,因此他們認為整體醫療的資源和硬體設備必須提升,並且整合。
在家住院(HaH)的照護方式近年來在西班牙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有120個住院協會單位,可以治療疾病有一定複雜性的患者,而在家住院在西班牙最大的優勢是,有許多照顧嚴重感染個案的經驗,特別是那些多重抗藥性菌株引發感染的個案,且可以減少醫院住院床數,並減少院內感染。
有鑑於目前的情況,住院協會已經參與了許多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照顧,並提供相關的醫療設備,也將11個協會單位的醫療人力和車輛物資進行提升,來供應這些單位所提供的醫療照顧,許多醫院也將需要在家照顧,以及需要做感染控制的患者委託給協會單位照護,這些患者往往都需要更密切的照護模式,但「家庭醫師系統」卻無法達到這個需求;因此,許多醫療單位都將住院協會單位納入其應急計劃中;相對於此類病人,無症狀或者是需要在家中居家隔離的人,可能是比較需要由家庭醫師系統來提供服務。
較複雜的在宅醫療個案,可以透過SEHAD的知識和臨床經驗,以及各專家小組討論在宅照顧感染COVID-19患者的方針,在目前醫療需求增加的同時,西班牙也希望能夠將資源整合來照顧更多的患者。
資料來源:
SEHAD (2020, 10/03/2020). [La SEHAD pone su experiencia y conocimientos a disposición del Ministerio de Sanidad para el tratamiento a domicilio de pacientes con coronavirus].
文/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社區防疫始於家庭防疫!
本會結合全國各地醫療、照顧服務、社會福利、公共衛生等領域之從業人士、長期致力在宅醫療的各類型推廣工作。台灣政府已於2月27日將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代表下一個階段的防疫挑戰更為險峻,全體國人絕對不能輕忽。
余尚儒理事長認為,「疫情將從『境外阻絕』到進入『社區防疫』,『前線戰』轉變為『總體戰』。」本會有責任就「在宅醫療」的實務獨特性、「跨專業」的共事(享)模式之基礎上,支持政府政策與醫事人員的防疫行動,拋出「新興傳染疾病」於在宅醫療的積極主張。
此時,本會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邀請家庭醫學科醫師的余尚儒理事長、黎家銘常務監事以及張凱評秘書長、本會監事鄭維理內科醫師、本會理事張欽凱復健科醫師、本會理事楊玲玲呼吸治療師、本會理事柯宏勳職能治療師、本會監事黃雅萍護理師、本會副秘書長李懿軒藥師等人,向社會大眾提出誠懇的呼籲,邀請國人持續為全體醫事與第一線防疫人員加油;另外,也不忘向專業人士提出誠懇的建言,表達本會和全體醫事、第一線防疫者站在同一陣線。
※ 余尚儒 理事長 (都蘭診所 所長)
社區防疫始於家庭防疫,防疫不分國籍、種族。
為避免家庭照顧者出入醫院,增加家庭感染風險,本人建議開放健保居家醫療個案的主要照顧者,可以直接在家看診,或遠距看診。
目前長照2.0接受失能者家庭醫師方案的家庭,應該比照辦理。此外,政府應主動提供多國語言防疫資訊給居家團隊,以便進行居家衛教,特別是外籍照顧者。
※ 楊玲玲 理事 (好康居家呼吸照護所 負責人)
以居家醫事機構立場,建立新型冠狀肺炎的防疫防護之家訪:
一、家訪前,個案及家庭同住者之TOCC評估。建立停訪轉診流程機制。必要時,採遠距視訊評估,線上諮詢觀察紀錄。
二、呼吸照護:
(一) 噴霧治療(SVN/MDI)藥物,盡可能調整為口服取代。減少大量氧氣噴霧治療(即氧氣之LVN),以NC取代。
(二) 呼吸器相關設備,落實每日清潔,每週消毒,過濾器防護與更換。
三、居家訪視防護:
(一) 個人洗手(進出案家)、口罩(家訪全程)、護目鏡(家訪全程)等工具。
(二) 用品消毒:用品使用前後,除案家可以酒精,辦公室內也可以安排空間「紫消」:家訪檢測用品,頻率:依項目每日/每週/必要時。
(三) 減少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四、居家醫事機構,落實防疫家訪前評估;家訪時的防護,家訪後的清消,建立防疫家訪、諮詢、遠距、轉診機制。居家復能,多腹式呼吸運動,合宜氧療及噴霧,呼吸器週淨濾,設備日清消,環境要通風。確保照顧者、個案、醫護人員,家訪之防疫防護。
五、建請政府主責部門於疫情時期:設有醫事機構的專責聯繫和通報窗口、提供居家醫事機構足夠的防疫護具、建立居家醫事機構之遠距及臨訪診療機制。
六、腹式呼吸肺擴張,咳嗽遮掩有防護。
潔淨空氣與環境,接觸把手常清消。
如需呼吸道用藥,少選噴霧多口服。
呼吸復能和運動,多選通風優良處。
適時洗手、適戴口罩,防疫防護你和我!
※ 柯宏勳 理事 (延希工作室 執行長)
一、針對疫情越來越多個案不方便出門,居家的生活安排與支援更顯得重要。
在個人衛生、盥洗、消毒等程序上,失能個案也許需要適當的輔具、操作流程方式的調整、環境的改造,以支援自我防護。
二、致社會大眾:由於防疫需要,個案非必要少到醫院或群聚,建議更可以藉由在居家執行個人衛生、消毒、以及日常生活活動的過程,落實生活復能的精神,有問題可尋求居家職能治療的協助。
三、致專業者:由於防疫需要,個案會減少到醫院或參與社區活動,建議此時更可以藉由在居家執行個人衛生、消毒、以及日常生活活動的參與過程,落實生活復能的精神。
四、失智的個案,最近失智協會也有擬定準則,需考量認知狀態,戴口罩、洗手的特別引導方式,無法外出參與活動,居家的個別活動設計與安排,才能舒緩因在家時間加長的情緒問題行為,以及照顧者的支援!
※ 張欽凱 理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 主治醫師)
一、考慮調整aspiration pneumonia risk(吸入性肺炎風險),以及有呼吸器的案家的診療診療順序。
二、醫事人員診療結束後直接回診所,避免在密閉擁擠空間用餐。
三、部份日本的在宅醫療,減少護理師和醫師一起出診。
四、有自備交通工具的話,建議不要搭大眾運輸工具。
※ 黎家銘 常務監事 (台大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一、疫情傳播期,居家個案發燒的處置,需要配合政府最新「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及個案處理流程」而改變流程。
二、提供案家居家防疫的正確知識,減少個案與照顧者的焦慮,並減少他們被感染的機率。
三、在符合相關法規下,以遠距醫療協助居家看診。
四、提供適當的防護工具,確保提供居家醫療與服務工作人員的安全。
※ 黃雅萍 監事 (旺福居家護理所 負責人)
一、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主,隨時了解疫情並主動配合政策執行及宣導防疫的正確知識。
二、疫情中心應提供適當的防護工具,確保提供居家醫療護理與服務工作人員的安全。因為,居護的防護物資不如醫院齊全及補助購買費用。
三、建立跨團隊間互相支援及分流,以因應社區傳播時人力不足之應變。
四、於案家服務過程中應減少不必要暴露或時間,故應停止在案家打開筆電、插3G網卡連線、讀卡機連線、拿個案健保卡、插讀卡機刷卡、入帳再上傳健保網。不應為了入帳而藐視專業人員生命權及工作權。
五、病原、傳染途徑、宿主三大傳染循環路徑,對於失能、老衰者由在宅醫療或居家護理提供醫療照護服務,是阻斷傳染途徑的好方法。
※ 鄭維理 監事 (萬華衛康內科診所 負責人)
目前機構院民們的家屬害怕去醫院門診,開始請巡診醫師開處方籤、給藥,這也是居家醫師整合藥品的好機會,可以請居護所主動提供相關資訊給案家,與有能力、有意願的基層醫師合作。
※ 張凱評 秘書長 (台北都蘭診所 所長)
一、需要住院的輕症新個案,仿照在家住院模式:
目標為建立醫院—在宅醫療診所—居護所的合作醫療網
醫院:發揮垂直轉銜照護功能,在急診或病房之輕症(非武漢肺炎)住院個案,儘早出院在家治療(遠距會診)。
在宅醫療診所:接受醫院轉銜,執行遠距與居家查房。
居護所:與醫院或診所配合,若是需要給予靜脈注射藥物,透過醫師給予醫囑執行,一天一次。
二、失能非感染個案:
發展在地醫療照顧密切合作的體系,即早發現,及時居家醫療,減少住院。
建立A、B單位與家庭醫師或有意願的診所簽約,發展A、B單位之合作醫師(B2B),一方面醫師協助A、B單位服務者成為健康或醫療見守員,由合作醫師作為後援,一方面定期由合作醫師與A、B單位討論個案,發展虛擬查房,一方面合作醫師可及時遠端連線,若是在案家服務時發現個案狀態有異,可與合作醫師遠端連線請教。
※ 李懿軒 副秘書長 (藥師)
隨著亞洲疫情失控,台灣的防疫更是上緊發條,需要居家檢疫、隔離與篩檢疑似個案的壓力也逐漸升高。此時更是台灣醫療每一個環節,確實扮演好本來的角色的時機。社區醫院、基層診所照顧社區的慢性病民眾,社區藥局提供便利的領藥服務。讓有醫療需求的人可以分流,讓大醫院的資源可以充分的留給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