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的朋友們,讓我們回到台東年會現場,再次感受當時的點點滴滴~
沒有參加到的朋友,歡迎透過影片,一探究竟台東年會的魅力吧!
【體驗式年會圓滿落幕】台灣在宅醫療學會-2025台東池上年會 #春耕x在宅醫療創新 #共建健康鄉村
參加過的朋友們,讓我們回到台東年會現場,再次感受當時的點點滴滴~
沒有參加到的朋友,歡迎透過影片,一探究竟台東年會的魅力吧!
【體驗式年會圓滿落幕】台灣在宅醫療學會-2025台東池上年會 #春耕x在宅醫療創新 #共建健康鄉村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新任理事長陳英詔醫師於今日率領代表團參加日本在宅醫療聯合學會於長崎舉行的年度大會,並受邀進行專題演講,向國際醫療界介紹台灣在宅急症照護(在家住院)的現況與未來發展願景。
前一日(6月13日),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名譽理事長余尚儒醫師,與日本在宅醫療聯合學會代表理事石垣泰澤醫師,雙方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為兩國在宅醫療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開啟新的篇章。合作備忘錄涵蓋了多項具體合作計畫,包括學術研究、專業培訓、技術交流及雙邊會議等。此次簽約象徵了兩國在宅醫療學會對深化彼此合作的堅定承諾,也為促進亞太地區在宅醫療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陳英詔理事長在演講中指出,截至114年3月31日,台灣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已取得顯著成果,累計收案2,165人次,平均照護天數為6.6天(肺炎7.6天、尿路感染6.2天、軟組織感染6天)。在照護成效方面,結案共計2,078人次,其中完成治療結案達1,863人次(占90%),完成治療後3天內轉急診(住院)僅20件(占1%),顯示在宅急症照護模式的高效與穩定性。
台灣的在宅急症照護模式結合了先進的醫療科技與人性化的服務理念,旨在提供病患於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接受即時且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透過多專業團隊的協作與智慧化的資源配置,台灣已逐步建立起一套高效且具有彈性的在宅醫療體系。他更強調,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如何讓更多病患能在家中獲得適切的急症照護,將是未來全球醫療體系的重要挑戰之一。
陳英詔理事長表示:「台灣與日本同樣面臨著快速高齡化帶來的挑戰,在宅醫療是解決這一挑戰的重要方向之一。透過此次的交流與合作,我們期待能攜手推動更完善的在宅醫療服務模式,共同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日本在宅醫療聯合學會共同代表石垣泰澤醫師,亦高度評價台灣在宅醫療的發展成果,並期待雙方未來能在更多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在宅醫療發展貢獻力量。
此次活動不僅展示了台灣在宅醫療領域的專業成果,也彰顯了國際間攜手合作的重要性。未來,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將持續深化與國際夥伴的交流合作,為全球高齡化社會的健康照護創造更多價值。
新聞聯絡人: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國際交流委員會主委
楊鎮誠 醫師 0975-356559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慢性困難傷口治療的兩大困境為「就醫困難」及「處置不當」–這些有慢性困難傷口的患者,大部分臥床、甚至身體僵硬變形,就醫相當困難,居家醫療解決了就醫困難的問題,但是,許多傷口之所以惡化或者不進步,是因為沒有適當清創,這就是處置不當,治療者不知道、不會或不願意清創,導致傷口惡化成更難治療的狀況。本課程分兩階段,皆以實用為導向,教導傷口治療重要觀念「清淨保養」及居家常見的急慢性傷口處置。第一階段除了講授課程之外,還包含示範教學及實作練習,讓學員實際操作清創止血技巧,第二階段則安排實習課程,將清淨保養治療真正用在病人身上,期能學以致用,提高傷口治療品質。
一、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傷口照護中心
二、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教學研究部/社團法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三、 課程規劃:
(一) 第一階段-授課:114年4月12日(星期六)-114年4月13日(星期日),全員
上課地點: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斗六院區急診六樓學術講堂
(二) 第二階段-傷口中心實習:每人需參加二次實習,分別於4月及5月各參加一次
第一次實習時段:114年4月14~28日,每周一上午、周一下午、週四下午共八診次
第二次實習時段:114年5月12~26日,每周一上午、周一下午、週四下午共八診次每診次上限二人
(三) 傷口照護中心位置: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斗六院區新醫療大樓1樓門診區,53診。
四、 對象:限有提供居家/機構診療服務的醫師
五、 人數:12名
六、 報名費用:10,000元(含講義、器械、實作課程材料及午餐費)
七、報名方式:即日起採線上報名(網址:https://reurl.cc/rrlR34 ) ,不受理現場報名及其他方式報名。
更多課程資訊請見報名簡章!(下載請點此)
【記者報導】健保署自今年七月起試辦在宅急症照護計畫(HAH),首月統計顯示,「肺炎」成為最大宗的案例。對於居家醫療患者而言,肺炎的發生與“吞嚥障礙”密切相關。根據台灣全民健保的資料顯示,吸入性肺炎的平均死亡率接近50%,其中38.7%的患者存在吞嚥障礙。這種障礙常見於高齡老衰、中風、巴金森氏症及失智症患者,因為口水、食物或液體等異物誤入肺部所致。
針對吞嚥困難的評估與處置,通常需要依賴醫療院所進行專業的吞嚥儀器評估及復健安排。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是一種便攜式的檢查方法,能夠實際觀察吞嚥過程中是否有咽喉部食物殘留或食物吸入(aspiration)問題,並透過咳嗽反射等測試了解吞嚥的保護力,進而制定合適的吞嚥照護計畫。
社團法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於8月10日舉辦了『安心吃到人生最後:在宅吞嚥內視鏡檢查實作與跨團隊照護工作坊』。活動邀請了具吞嚥攝影專業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團隊擔任講師,透過『跨團隊模式』,將醫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及呼吸治療師等不同職類的醫事人員組成吞嚥團隊,進行實務操作及案例討論,擬定吞嚥功能評估及臨床吞嚥進食照護計畫。
未來,該學會將規劃以社區機構及在宅老衰長者為主的吞嚥照護實務技巧,並針對個別案例進行營養與水分的決策,讓長者能在團隊的協助下,安心在家享受人生最後的時光。
文: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2023/11/22
本月在宅醫療學會特地到澳洲阿德萊德,參加由澳洲在宅住院學會舉辦年會(Australian society of hospital in the home),經驗交流,了解澳洲發展的軌跡,澳洲的HITH早已與世界接軌,也是澳洲正式的醫療體系服務。
年會參與的收穫,分以下六點說明:
一,了解其運作模式
二,了解其支付模式
三,了解其發展重心
四,參訪案例:Silverchain group
五,Prof. Michael Montalto 建議
六,反思與建議
本次主要訪問三位重要領導人物
https://www.cabrini.com.au/find-a-doctor/drjamespollard/
https://whahc-community.kenes.com/mod/page/view.php?id=1009
一,了解其運作模式:
澳洲稱Hospital at home service 正式名稱為 Hospital in the home,是正式的醫療服務(並非試辦計畫,美國仍是CMS試辦計畫)。從大型醫院到地區醫院都提供這樣服務,HITH 廣泛的與家庭醫師以及社區為基礎護理單位合作。HITH 是完全排除緩和照護palliative care,但HITH 納入在家接受化療,手術之後急性後期的復健,例如大腿骨骨折復健等。
澳洲HITH的運作模式,依照研究分類,主要為「提早出院」為主(Early support discharge ),多數由醫院出院準備轉介給HITH團隊,其次是由GP轉介給HITH團隊,HITH團隊和急診部門的連結最少。
HITH團隊,即服務提供者,因為區域廣大,不同地方州政府下有相當大的差別,
醫師通常來自醫院部門,家庭醫師GP參與的很少,急診醫師不提供HITH服務。
護理及其他Allied health (PT/OT等)的服務,可能由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提供者(Community-based service provider),例如雪梨NSW的Vitalis Health&Home care或Silverchain group。或是由醫院內HITH團隊,屬於一條龍服務的單位也不在少數,例如Royal Melbourne Hospital(公立醫院), Monah Children Hospital(私人醫院) 。
以本次大會,主辦單位Silverchain集團為例,是歷史悠久的跨州社區護理單位,Silverchain 同時也提供生活支援服務(長照),例如採買、家務清潔、陪同就醫。醫療方面,他們提供從每天1~3次護理師給藥、傷口照護、每日到宅抗生素注射、在宅輸血、在宅化療以及急性後期的復健等。
備註:澳洲所謂GP,為醫師自行開業(私人)的診所,GP會和聯邦政府簽約,提供社區居民服務。GP大約佔醫師人數的三成多,他們以慢性照護為主,多數不會提供HITH服務。GP和社區護理單位聯繫密切,不一定會家訪,但可以到家開立死亡證明。當然不同地方州政府下有相當大的差別,例如Silver chain集團在西澳的團隊有GP,會到家裡訪視,也會提供HITH服務。
二,了解其支付模式
澳洲公醫制度國家,醫院與政府簽約提供醫療服務。醫療給付則根據 National Efficient Price Determination 決定服務價格和標竿方向,依照病情複雜度的支付方式,稱為Activity-based funding (ABF)的方式支付。
National Efficient Price Determination
https://www.ihacpa.gov.au/health-care/pricing/national-efficient-price-determination
Activity-based funding
沒有完美的支付制度,澳洲也是如此,但澳洲HITH服務已經成為醫療支付的mainstream之一,認可作為醫院住院的替代方案(Substitute of hospitalization)。由州政府(state government)和服務單位簽約,基本上病人接受HITH是免付費,服務單位必須提供 Hospital-level care。以包裹支付,每日計價(per diem),採取依照病情複雜度的支付方式,Activity-based funding (ABF),依照嚴重度給費用,避免只收輕症排除重症。無論HITH或Hospitalization,只要診斷相同,費用也是100%相同,並沒有打折。
三,了解其強項和發展
四,案例分享:Silverchain group
Silverchain group成立130年的百年老店,每年照顧11萬5千位居家療養病人,提供醫療服務與長照服務。
引用 “Silverchain is the leading provider of complete in home care services in Australia, supporting 115,000 people of all ages each year, across a range of services in their homes including hospital in the home, palliative care, aged care (Home Care Packages and Commonwealth Home Support Programme), allied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and virtual care monitoring.”
本次參訪南澳的總部,我們有機會和社區護理師一起家訪,了解他們一天的作業流程。居家護理師的訪視排程和行為,都由個案管理師(Case Coordinator, CC)。每一位CC要安排5~6位居護的行程,協調訪視的時間,同一位病人可能同時有2~3位居護探訪。訪視有嚴密的系統控制,居護師所有的動作,抵達結束時間,執行任務(協助服藥、傷口換藥、照顧支持)都用手機app紀錄和下達指令(訂購敷料),同時也需要在案家寫上簽名和填寫紙本紀錄。
我們跟訪當天為例,居家護理師7:30就上班,為了給獨居長者早餐藥物,澳洲對於用藥安全非常重視,藥品會放在有密碼鎖鐵盒內,這件事情由居護執行。然而,居護不能任意更改行程,例如遇到臨時改變訪視行程,也要事先通報CC,經過報准同意。中間有半個小時休息時間(Coffee time)。一位獨居個案,一日兩次到案家給藥,兩次探訪中間,藥師來家裡補充藥物。一位心衰竭獨居個案,傷口潰瘍和感染,案家資料夾內看到GP的照會回覆和醫囑(medical authority),一天兩餐改為一天一餐居護師立刻通知CC改變訪視次數。另一個個案,因為下肢疼痛,去電GP診所,聯繫安排門診就醫。
Silverchain group在不同州政府簽約的內容有差異,例如西澳的Silverchain內有GP的配置,自己可以提供醫療支援。我
認為相較於台灣居護師一人單兵戰鬥,澳洲居護師有強大的後勤支援,嚴密管理,但相對的,自主性比較低。
五,Prof. Michael Montalto 對台灣的建議
Q:醫院住院和HaH的費用比例問題?
A:
澳洲和美國都視hospital at home為 醫院住院的替代,給予100%一樣的給付,
美國的試辦計畫(Acute hospital care at home waiver program)已經取得疫情之後展延的許可,美國政府認為值得投資。根據國外重要研究,HaH節省醫療支出的效果有限,15~20%是合理的範圍。
Q: 請問費用支付的方式?Fee-for-service (FFS) ? Bundle payment ? DRG?
A:
建議台灣以 Bundle payment 每日支付的方式。
DRG是個好主意,但假如台灣希望以DRG方式支付HaH,那應該100%比照醫院支付,才會讓大家願意收治比較複雜的個案。假如一開始保險給太低的費用,導致服務單位不願意投資人員、設備和後勤系統(包含ICT, POCUS, POCT, Infusion等),HaH的品質下降之外,嚴重度也會下降(Lower Acuity )。
六,反思與建議
本次大會上來自MGH外賓Dr. Jared引用品管之父,愛德華茲·戴明的名句 “Every System is Perfectly Designed to get the results it gets” Edwards Deming ,受到與會者矚目的一句話。
我們希望台灣HaH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呢? HaH的政策目標不是「節省醫療支出」為前提,根據健保署的期待,目標
應該是以下三點:
2023在宅醫療台中年會,係由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及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共同主辦,已在9月17日中午圓滿閉幕,結束為期一天半的年會研討會,本次報名參加人數逾500人,兩天共計近1,000人次參與。
今年年會的主題為「在宅醫療的永續發展:智慧、科技、人文」,9月16日由年會大會長許碧珊部主任以「智慧醫療與居家照顧在臺灣」拉開主題序幕,石崇良署長也在年會中宣布健保署即將啟動「在宅急症照護模式」,並與學會密切合作,為此模式的醫療品質與專業養成把關。
不僅如此,今年特別邀請日本「在宅醫療之父」—岐阜總和在宅醫療診所的市橋亮一醫師與大家分享「日本的在宅醫療永續發展經驗」,和與會的產官學專家討論台灣在宅醫療的永續發展。
這次年會研討主題與活動多元,除了八個重磅的講座,力邀醫療、中醫、小兒在宅、護理、在宅住院、照顧者、物理治療、傷口照護等專業領域重量級的主持人和講者分享交流;並特別規劃了專家的「在宅開業經驗談」,横跨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和營養師等,分享寶貴的在宅照護事業經營經驗。此外,午餐和展場更安排各界研發與參與在宅醫療的最新科技。論文競賽也有創新,在既有的「論文海報發表」項目外,今年增加「論文口頭發表」,票選出優秀的前三名佳作,並有最佳人氣獎,鼓勵會員將服務的經歷和成果分享交流。
論文海報發表得獎人:
第一名:陳麗芬、歐倍如
題目:整合跨中西院所團隊提供居家醫療個案中醫輔助治療有助症狀緩解及生活品質改善-案例系列
第二名:陳錦煌
題目:推動以健康社區為基礎的社會處方箋之推動-新港經驗
第三名:林美慧、陳采蘋、李怡萱、劉若怡
題目:某呼吸照護所居家醫療照護人員面對職場暴力之因應機制
佳 作:李淑惠、莊佩蓉、鄧喬鳳、朱為民
題目:專業口腔照護對居家病人之成效探討
佳 作:王雪珮、黄冠寧
題目:KTBC模式支援由口進食/KTBC
論文口頭發表得獎人:
第一名:蔡宏斌、曾令華、許甯傑、余尚儒
題目:新冠肺炎流行疫情後發展台灣居家即時超音波核心教材共識初探
第二名:吳政宏、王景甲、吳恩婷、楊玲玲、游沛榆、賴明璟、林美慧、呂立
題目:兒童和成人居家呼吸照護的臨床情境及結果分析探討
第三名:陳麗玉
題目:在家輸血個案之成果分析
佳 作:葉哲嫺、陳美貴、王文甫
題目:探討「AI-exercise精準訓練課程–認知運動複合式訓練」運用於社區高齡長者之成效
論文最佳人氣獎:
得獎人:李淑惠、莊佩蓉、鄧喬鳳、朱為民
題目:專業口腔照護對居家病人之成效探討
政策專題演講則由林萬億政務委員帶領大家討論台灣在宅醫療政策走向;更邀請到淡江大學陳國華院長,從未來學的思維,引導大家對於在宅醫療的永續發展有更深遠的視角。
謝謝來參與年會的每一位,有你們的參與和支持,年會更能致力在宅醫療的發展與提昇,相信每次都能看到您!不克前來的各位,期待下次能相見!
2024年會,請預留5月24-26日的時間,我們屏東見!這次席次限量,請密切注意學會官網(http://tsohhc.tw)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2024屏東年會:打造有溫度的南國在地醫療
我們於大都會型的在宅盛會,繼續沿著西海岸線,映入眼簾的田園村莊島嶼之南國風貌,熱情邀請感受2024再相會,敬請期待~~2024屏東年會籌備會正式成立。
大 會 長:屏東榮民總醫院院長 吳東霖醫師
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弘哲醫師.副主任委員 楊鎮誠醫師
時 間:2024年5月25日
地 點:屏東榮民總醫院
◾️活動緣起:美國國會於2008年訂立每年的六月為”國際吞嚥障礙意識月(Dysphagia Awareness Month)”,主要希望提高人們對吞嚥障礙的了解及影響。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為了響應國際吞嚥月之概念,特於舉辦吞嚥月活動,以照片故事為主軸,透過『一張照片與一段文字』,分享您和吞嚥之間的故事,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吞嚥障礙、關心吞嚥障礙、瞭解吞嚥障礙的重要性」,進而幫助吞嚥障礙者有機會享受進食的樂趣!
只要『一張照片+一段文字』
✅投稿資格:對吞嚥障礙議題有興趣者皆可。
✅投稿內容:與吞嚥相關的人事物。
✅圖片規定:與吞嚥障礙相關的議題,投稿圖檔以一張為限。
✅文字規定:字數≤ 500字,文字內容可以是一句話或一段說明或故事。(如:吞嚥障礙者的奮鬥故事、臨床吞嚥工作者的故事或是吞嚥障礙者本人或照顧者心路歷程等)
☑️收稿及臉書按讚時間:6/1-6/30
◾️歷年得獎作品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80194003345300&type=3
首獎獎金高達 #一萬元 以及許多 #日本特製餐具禮品 等獎項,歡迎對吞嚥議題關注的各界人士投稿❗️
⭕️完整活動內容及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m/rid=274b1ca6479329718426
為促進在宅醫療專業發展及提升在宅醫療品質,台灣在宅醫療學會主辦「在宅醫療專業認證」-醫師(包含西醫師與牙醫師)職類,含筆試與口試。認證通過後將發給「在宅醫療專業認證」證書,以利民眾辨識高品質在宅醫療醫師,並促進跨專業之間的聯繫與交流。
►本認證採三階段進行
【階段一】線上報名-即日起至5月31日(星期三)23:00止,以系統記錄之上傳時間為憑。
【階段二】資格審核-凡具效期內醫師證書(現職PGY醫師除外)且具在宅醫療/居家醫療實務經驗者,均可提出認證申請,通過審核者,由學會通知並於期限內繳費,完成者由學會寄發淮考證及收據。
【階段三】考試-包含筆試與口試,訂於112年7月8日(星期六) 上午8:00-12:00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華辦公室舉行。
►考試範圍
1.專書:在宅居家醫療實務-跨專業守護在宅新生活/ 合記出版 2022.01
2.影片:國家衛生研究院數位學習平台-居家醫師核心能力影片(共8小時) https://pse.is/4xr88x
►請透過以下連結或右方QR code進行填寫:https://forms.gle/d7A9qZwSimLT5xC57
►報名時請提供「醫師證書」、「執業執照」、「身份證」及「二吋正面照片」等文件上傳。
►本年度「在宅醫療專業認證」-醫師職類,限額36人(依報名順序與通過資格審核認定)。
►認證通過後,需加入本會會員,以取得「在宅醫療專業認證」證書。
►證書將於學會年會公開頒發,效期6年;未來認證展延方式以及繼續教育辦法將另行公告。
聯絡窗口:專案祕書 劉玉儀
0978800107 (週一~週五 9:00~17:00)
tsohhc+[email protected]
►活動名稱:【在宅醫療照護講座】
►活動日期: 5/7(日)
►活動時間: 10:30-12:00
►活動簡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秉持「生命有限,在宅無限」的核心價值,由多職類專業人員,與您分享從活動、呼吸、營養、疾病失能照護的概念,支援長者在家安好生活。
►活動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報名網址: 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eventActivityDetail.asp?id=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