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親愛的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的夥伴大家好:
遠傳電信將於114年1月,捐贈25套遠距平台視訊門診帳號、視訊門診使用費、FORA 4G IoT居家監測設備(額溫槍、二合一血糖血壓計、血氧機)、SIM卡給本學會。
為嘉惠會員並求有效運用,本會將免費轉贈于需要的單位使用,有需求者請於12月13日至12月30日期間填寫此表單,
申請資格如下:
1.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
2.參與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並已收案。
3.加入在宅醫療學會,入會年資滿一年。
注意事項,
本設備採轉贈方式,受贈者單位應於收到捐贈設備後,14天內提供本會相關憑證收據,
本會將於114年1月6日公告確認受贈單位名單於本學會官網。
如有相關疑問請洽本會秘書處,張先生,02-23917089,0905915075,[email protected]
<表單連結> https://forms.gle/JWQqejsUYHH55pHb9
一、背景說明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113年7月1日擇優開辦「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為使本土在宅急症照護模式運行順利,本學會肩負培育專業人員之責,包括在宅急症照護之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藥師等成員,辦理繼續教育訓練,規劃需求知能實務課程,經講授、案例分享及討論,核發學習證明。
高品質的在宅急症照護專業能力養成,需透過實作累積經驗。特邀請有在宅急症照護實務經驗的績優團隊,分享在宅急症照護團隊的識能、照顧信心及服務技巧,以期擴展居家醫療服務面向,降低醫院急診壅塞與住院負擔、促進在地老化。
二、訓練目標
本訓練計畫之主要目標:
1.完成醫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基礎必修課程。
2.強化居家感染症抗生素知能,及生命晚期居家急性照護
3.藉由模式ABC案例分享,靈活應用在宅急症混合式照護。
三、培訓規劃
1.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2.合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3.培訓方式:上午必修課程授課,下午繼續教育課程,核發研習證明(電子檔)。
4.培訓時間:2025年02月22日(課程代號:HAH-202502)
5.培訓地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啟川大樓6樓第二講堂(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 )
6.參訓資格:
(1)醫療院所現有執行居家醫療業務之相關醫事人員為優先。
(2)欲申請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之主責醫療院所專職醫事人員(須參加全日場)。
(3)須接受繼續教育訓練之已執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之醫事人員。
7.報名費
(1)全日場(7:30報到):會員1200元/人,非會員2000元/人。
(2)下午場(12:50報到):會員1000元/人,非會員1500元/人。
8.報名方式:https://neti.cc/gmp0agb
9.團體會員:每個團體會員單位享有2位以會員價報名
10.培訓人數:開放180名。預定候補5~10位,如開課前有人員通知本會棄權時,主辦單位依候補順序通知完成繳費者,依序遞補。
11.棄權與遞補:棄權與遞補:成功報名者因故棄權時,以email/簡訊通知秘書處回覆為依據,主辦單位依順序通知並完成繳費者安排遞補。
12.異動申請:如取消報名、憑證異動
(1)通知本會:因異動有關於退費,皆以“電子信件/簡訊”通知本會,並註明:取消人員、活動名稱、聯絡方式。MAIL: [email protected]或傳簡訊至0905-805086。
(2)手續費用及退費:每次異動將酌收手續費300元,並活動結束,於行政作業時間辦理。
(3)如活動前之兩周內(2/7 23:59後)未提出取消報名,因各費用已發生,恕無法辦理退費。
13.課程規劃:議程安排,包括專業知能、案例分享,共8小時,如表一。
14.教育積分:全程參加本訓練課程,並完成簽到及簽退。
15.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 專業能力教育訓練工作坊-議程表 | ||
時間 | 114年2月22日(六) | |
07:30-07:50 | 報到簽到 | |
07:50-08:00 | 長官致詞 | |
08:00-09:00 | 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 簡介及申請 | 中央健康保險署 |
09:00-10:00 | 模式A:在宅急症照護實務運作、 團隊照護機制 | 安柏鄰好中西醫診所 朱得仁所長 |
10:00-10:10 | 休息 | |
10:10-11:10 | 模式B、C:在宅急症照護實務運作 | 安柏鄰好中西醫診所 朱得仁所長 |
11:10-12:10 | 在宅急症照護之臨床檢驗(查) 實務運用 | 都蘭診所 楊斐卿護理長 |
12:10-12:50 | 午餐用餐、上午課程滿意度調查 | |
12:50-13:00 | 下午課程簽到 | |
13:00-13:30 | 在宅急症照護設備臨床應用介紹 | |
13:30-14:20 | 在宅急症床邊檢查設備應-POCUS |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 邱柏惟醫師 |
14:20-15:10 | 居家感染症抗生素選擇與輸液治療 | 奇美醫院感染科 蔡家宏醫師 |
15:10-15:20 | 休息 | |
15:20-16:10 | 生命晚期居家急性照護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陳炳仁醫師 |
16:10-17:00 | 模式ABC案例分享與交流 | 安柏鄰好中西醫診所 朱得仁所長 |
17:00- | 下午課程滿意度調查、簽退 |
聆聽網址:
Soundon https://reurl.cc/KdXYOn
Podcast https://reurl.cc/nqZdl1
長輩如果行動不良,或失智就醫不便,可以請醫生到家裡在宅醫療;如果長輩常因為感染住院,可以不要叫救護車、不用等床位,在宅也能住院;若發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疾病,不需掛急診也能在宅急症照護;如果有一天,長輩生命已經進入安寧,醫生也可以到家幫助有尊嚴地善終。
早期,醫師會到病患家裡往診,但隨著醫院體系興起,便逐漸減少。但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這樣的醫療服務重新受到重視。
這集的來賓是行一診所張凱評醫師將分享他從事在宅醫療的點點滴滴,以及如何協助家屬整合醫療、長照、社福資源,協助長輩,即使生病還是能在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心、舒適地度過晚年。
張凱評醫師分享:
– 什麼是在宅醫療?在宅醫療和一般醫療有何不同?
– 在宅醫療如何結合醫療、長照和社區資源?
– 除了行動不便之外,還有哪些情況適合申請在宅醫療服務?
– 在宅醫療的發展現況為何?
– 走出白色巨塔的震撼教育
主持人:《慢老》作者、天下雜誌網路專欄作者 黃惠如
來賓:行一診所院長 張凱評
製作團隊:張雅媛、劉駿逸
*訂閱天下全閱讀:https://bit.ly/3STpEpV
*下載天下雜誌App:https://bit.ly/3ELcwhX
*意見信箱:[email protecte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擘劃大健康產業共榮醫療雲世代 ,將聚焦於雲端技術如何增進#醫療健康照護 及#歐洲健康產業 最新發展趨勢,本次論壇邀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日本八戶家庭診所院長小倉和也、EIT Health加速器協理(Accelerator Director)IsaacMiddelmann、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附設醫院(UMC Utrecht)旗下醫療技術創新部門主任兼副教授Joris Jasper,共同分享臺灣、日本、歐盟、荷蘭各國間如何運用數位科技進行在宅照護,並分享如何讓醫療創新商化落地。

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創新模式 智慧結合混合式照護
余尚儒表示,在過去計畫中發現,患者在宅住院的原因,以疑似肺炎感染佔53%、泌尿道感染佔44%兩原因為最高,2024年7月健保署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提供床側檢驗獎勵費、每日醫療費、護理費、緊急訪視、IoT生命徵象監測等論日支付或論次支付的項目,讓醫療服務更有彈性。
他指出,該計劃統計至今年10月31日,已有164個團隊、736家醫療院所參與,已透過許多遠距醫療科技讓患者更即時獲得照護,如透過穿戴式感測器、智慧感應床墊、簡易型心電圖機、藍牙傳輸血糖機等等,就能遠端監測患者生命徵象,提升患者照護品質。

小倉和也:日本在宅醫療科技解方 Connect 8計畫打造社區整合性照護
日本八戶家庭診所院長小倉和也分享,Connect 8計畫是由專業醫療和護理人員組成的社區團隊,提供八戶地區民眾醫療健康照護,透過利用Wiseman公司開發的醫療用社群軟體(Medical SNS)──MELL+community互相聯絡,截至今年10月,已有343家機構加入計畫,共1萬2,900名居民註冊,其中有85%機構均經常使用軟體進行溝通,每年使用量達220萬次,在發表的研究中顯示,透過軟體可提高護理師照護品質,增加患者與醫護的緊密程度。
小倉和也指出,在宅醫療的特殊模式中,醫師不能僅依靠ICT資訊來做判斷,而是要與不同專業的醫護人員合作,因此提出FAIR模式,核心原則是不要批評其他專業的評估,F為是Fact(事實),如民眾跌倒,A是Assessment(評估),由醫療專業人員現場評估,I是Intervention(介入),觀察患者到中午,R是Result(結果),有沒有發現異常,但家屬十分擔心,因此最好將情況告知護理師。如此才能以患者為中心進行整體性的照護。

Isaac Middelmann:EIT Health助新創攻歐盟 籲重視歐盟AI法案上路
EIT Health加速器協理Isaac Middelmann分享,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醫療生態系統,對非歐盟會員國來說仍具有市場准入的挑戰。EIT Health成立於2015年,是歐盟機構歐洲創新技術研究所(EIT)的9個知識創新體(KICs)之一。EIT Health可幫助歐盟或是非歐盟的新創跨越死亡之谷、連結當地合作夥伴,拓展歐盟市場,至今已支持3200家新創發展,吸引總額達24億歐元募資,推出139種解決未滿足醫療需求的解方,46.3萬人受益。
Middelmann也介紹,歐盟人工智慧(AI)法案是全球第一個專門針對AI創建的綜合法案,不僅是附加在現有醫材法規MDR、IVDR之上,也推動AI醫療的創新,而目前大多數的AI醫療解方都被法案歸類為高風險,像是急症醫療的患者分流AI系統,低風險的則如提供衛教建議的AI聊天機器人。

Joris Jasper:跨學科、早期合作 驅動UMC Utrecht醫療創新
UMC Utrecht旗下醫療技術創新部門主任兼副教授Joris Jasper首先指出,醫療健康照護是全球面臨的重要議題,歐洲也與日本及台灣等地面臨相似的問題,都在努力應對臨床需求與產品之間的落差。他認為,創新的推進不僅需要醫院內部的努力,更依賴跨國和跨學科的合作。
在醫療技術創新部門支持下, UMC Utrecht成功開發多項突破性技術,包括:結合AI和機械設計的智慧手術設備,不只提升手術效率也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幫助患者延緩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保護裝置;以及利用遠端監測技術減輕急診部門壓力的心臟病患者照護設備等。Joris Jasper強調,醫療的創新不只需要專業分工,創新者也應善用專家資源,他也呼籲所有參與者都應攜手合作,才能加速創新醫療技術的轉化,造福更多患者。
一、背景說明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113年7月1日擇優開辦「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為使本土在宅急症照護模式運行順利,本學會肩負培育專業人員之責,包括在宅急症照護之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藥師等成員,辦理繼續教育訓練,規劃需求知能實務課程,經講授、案例分享及討論,核發學習證明。
高品質的在宅急症照護專業能力養成,需透過實作累積經驗。特邀請有在宅急症照護實務經驗的績優團隊,分享在宅急症照護團隊的識能、照顧信心及服務技巧,以期擴展居家醫療服務面向,降低醫院急診壅塞與住院負擔、促進在地老化。
二、訓練目標
本訓練計畫之主要目標:
1.完成醫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基礎必修課程。
2.強化居家感染症抗生素知能。
3.藉由模式ABC案例分享,靈活應用在宅急症混合式照護。
三、培訓規劃
1.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2.共同主辦單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3.培訓方式:上午必修課程授課,下午繼續教育課程,核發研習證明(電子檔)。
4.培訓時間:中區:2025年01月11日(課程代號:HAH-202501)
5.培訓地點:中山醫學大學正心樓0112教室(台中市南區建國北路一段110號)
6.參訓資格:
(1)醫療院所現有執行居家醫療業務之相關醫事人員為優先。
(2)欲申請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之主責醫療院所專職醫事人員(須參加全日場)。
(3)須接受繼續教育訓練之已執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之醫事人員。
7.報名費
(1)全日場(7:30報到):會員1200元/人,非會員2000元/人。
(2)下午場(12:50報到):會員1000元/人,非會員1500元/人。
8.報名方式:https://neti.cc/lY0q053
9.團體會員:每個團體會員單位享有2位以會員價報名
10.培訓人數:開放180名。預定候補5~10位,如開課前有人員通知本會棄權時,主辦單位依候補順序通知完成繳費者,依序遞補。
11.棄權與遞補:棄權與遞補:成功報名者因故棄權時,以email/簡訊通知秘書處回覆為依據,主辦單位依順序通知並完成繳費者安排遞補。
12.異動申請:如取消報名、憑證異動
(1)通知本會:因異動有關於退費,皆以“電子信件/簡訊”通知本會,並註明:取消人員、活動名稱、聯絡方式。MAIL: [email protected]或傳簡訊至0905-805086。
(2)手續費用及退費:每次異動將酌收手續費300元,並活動結束,於行政作業時間辦理。
(3)如活動前之兩周內(12/27 23:59後)未提出取消報名,因各費用已發生,恕無法辦理退費。
13.課程規劃:議程安排,包括專業知能、案例分享,共8小時,如表一。
14.教育積分:全程參加本訓練課程,並完成簽到及簽退。
15.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 專業能力教育訓練工作坊–議程表 | ||
時間 | 114年1月11日(六) | |
07:30-07:50 | 報到簽到 | |
07:50-08:00 | 長官致詞 | |
08:00-09:00 | 模式A:在宅急症照護實務運作、團隊照護機制 | 好所宅診所 黃子華所長 |
09:00-10:00 | 模式B、C:在宅急症照護實務運作 | |
10:00-10:10 | 休息 | |
10:10-11:10 | 在宅急症照護之臨床檢驗(查) 實務運用 | 品安居家護理所 陳俐雅所長 |
11:10-12:10 | 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 簡介及申請 | 中央健康保險署 呂姿曄專委 |
12:10-12:50 | 午餐用餐、上午課程滿意度調查 | |
12:50-13:00 | 下午課程簽到 | |
13:00-13:30 | 在宅急症照護設備臨床應用介紹 | |
13:30-14:20 | 居家感染症的抗生素選擇及輸液治療 | 羅東博愛醫院 盧進德副執行長 都蘭診所 楊斐卿護理長 |
14:20-15:10 | 模式A案例分享與交流 | 好所宅診所 黃子華所長 |
15:10-15:20 | 休息 | |
15:20-16:10 | 模式B案例分享與交流 | 東華醫院 張國翊院長 |
16:10-17:00 | 模式C案例分享與交流 |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余尚儒理事長 |
17:00- | 下午課程滿意度調查、簽退 |
澳洲專家與台灣醫療界分享30年居家醫療經驗 Australian Healthcare Expert Shares Decades of Hospital-at-Home Experience with Taiwan Professionals
2024年11月27日 – 台北,台灣 November 27, 2024 – Taipei, Taiwan
澳洲居家醫療學會(HITH Society of Australasia)會長暨Cabrini Health感染預防與控制主席詹姆斯·波拉德醫師(Dr. James Pollard),於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舉辦的重要研討會中,深入分享了澳洲30年來推動居家醫療(HITH)的寶貴經驗。本次研討會適逢台灣於2024年7月啟動全國性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意義深遠。
Dr. James Pollard, President of the Hospital In The Home (HITH) Society of Australasia and Chair of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t Cabrini Health, delivered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Australia’s 30-year journey in hospital-at-home (HITH) care during a landmark seminar organized by the Taiwan Society of Home Health Care. This timely event comes as Taiwan has just launched it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ilot program for hospital at home in July 2024.

澳洲在宅住院的30年發展歷程 Australia’s Three-Decade Journey in Hospital-at-Home Care
波拉德醫師介紹,澳洲的居家醫療計畫自1990年代初啟動,旨在為日益壓力重重的醫療系統提供永續的解決方案。該計畫從治療蜂窩性組織炎和深靜脈血栓等低複雜性病例起步,逐漸擴展到涵蓋多種安全的居家醫療服務。
「在醫院出現之前,所有醫療都是在家中進行的,」波拉德醫師提到,並解釋1980年代的技術進步將醫療集中於醫院內。「如今,隨著現代技術和完善系統的應用,我們能夠在患者家中安全地提供醫院級的醫療服務。」
Dr. Pollard recounted how Australia’s HITH program, initiated in the early 1990s, evolved as a sustainable solution for the nation’s overstretched healthcare system. Beginning with low-complexity cases like cellulitis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program gradually expanded its scope to manage diverse medical conditions safely at home.
“Before hospitals, all healthcare was home-based,” Dr. Pollard explained, highlighting how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1980s centralized care in hospitals. “Now, moder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have enabled us to safely deliver hospital-level care back in patients’ homes.”
成功模式與顯著成效 A Proven Model with Measurable Success
目前,澳洲的居家醫療服務已在各州和地區廣泛實施,並根據當地需求調整運作模式。波拉德醫師指出,早在2009年,維多利亞州的居家醫療服務每晚已能治療500名患者,相當於一家大型虛擬醫院的規模。
他強調了該計畫的多項成效:
- 死亡率降低,相較於一般住院治療
- 再入院率下降
- 患者滿意度提升
- 醫療資源運用效率提升
Today, HITH services are embedded across Australia’s states and territories, each tailored to local needs. By 2009, the state of Victoria alone treated 500 patients per night through HITH services – equivalent to the capacity of a large virtual hospital.
Dr. Pollard underscored the program’s key achievements:
- Lower mortality rates compared to in-hospital care
- Reduced readmission rates
- Enhanced patient satisfaction
- Optimized use of hospital resources
成功關鍵:在宅住院的五核心要素 Blueprint for Success: Key Components of HITH
波拉德醫師分享了建立有效居家醫療服務的幾個重要元素:
- 優質的醫療管理:由多專業團隊主導
- 全方位的支援:包括藥事服務及專業輔助醫療
- 可靠的藥物傳遞系統
- 全天候的服務 : 提供完善的緊急應變機制
- 以患者安全為核心 :確保周密的標準作業流程
Dr. Pollard shared essential elements for effective hospital-at-home programs:
- Strong medical governance led by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 Comprehensive support services including pharmacy and allied health
- Reliable medication delivery systems
- 24/7 care availability with emergency escalation pathways
- Focus on patient safety through meticulous protocols

資金與價值導向的醫療模式 Funding and Value-Based Care
澳洲居家醫療成功的基石在於其資金模式,將此服務定位為住院替代醫療。「這並非廉價的照護,而是以價值為導向的醫療,兼顧患者利益和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波拉德醫師強調。
A cornerstone of Australia’s HITH success has been its funding model, structured as hospital substitution care. “It’s not about cutting costs; it’s about delivering value-based care that benefits both patients and the system,” Dr. Pollard emphasized.
台灣的居家醫療發展機遇 Taiwan’s Opportunities in Hospital-at-Home
波拉德醫師也為台灣的居家醫療計畫提供了重要建議:
- 充足的資金支持:將居家醫療視為醫院等級的服務,而非長期照護。
- 以醫療為主導的模式:確保由醫師主導的團隊及居家訪視。
- 針對性疾病管理:初期可集中於以下範疇:
- 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泌尿道感染、肺炎)
- 術後照護
- 慢性病管理
- 科技應用:善用遠端監測及其他數位醫療工具。
As Taiwan embarks on its own HITH journey, Dr. Pollard highlighted critical strategies for success:
- Adequate Funding: Treat HITH services as hospital-level care, not long-term care.
- Medical-Led Models: Ensure physician-led teams and home visits.
- Targeted Initial Focus: Begin with conditions such as infections, post-surgical care,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 Leverage Technology: Use remote monitoring and digital tools to enhance care.

展望未來 A Vision for the Future
波拉德醫師對台灣推行居家醫療的準備狀態表示樂觀,並提到目前台灣已有722例居家住院案例,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並表示「台灣在這個領域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我非常期待未來幾年的進展。」
Dr. Pollard expressed optimism about Taiwan’s readiness for HITH care, noting the 722 home-hospitalized cases already treated in the country as a promising foundation. “Taiwan has a tremendous opportunity to lead in this space, and I’m eager to see its progress over the coming years,” he said.
此次研討會展現了在宅醫療計畫在優化醫療資源、緩解醫院壓力的同時,仍可維持高品質照護的巨大潛能。波拉德醫師以激勵人心的訊息作結:「每個地方都能實現居家醫療,但成功的關鍵在於建立完善的系統、充足的資金,以及對患者安全的承諾。」
The seminar underscored the potential of hospital-at-home programs to revolutionize healthcare delivery, offering high-quality care while alleviating pressure on hospital capacity. Dr. Pollard concluded with an inspiring message: “Anyone can implement hospital-at-home care with the right systems, funding, and commitment to patient safety.”
隨著全球醫療系統面臨愈發嚴峻的醫院容量挑戰,台灣在宅醫療的邁進不僅是醫療模式的重要變革,澳洲30年的寶貴經驗也為其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As Taiwan prepares for this transformative healthcare shift, Australia’s three decades of HITH experience serve as a guiding light for success.
隨著全球醫療保健系統應對不斷增長的需求,台灣在宅急症照護的轉變可能會樹立新標準,展示創新的護理模式如何在保持安全和品質的同時應對現代醫療保健挑戰。
As global healthcare systems grapple with rising demands, Taiwan’s move toward hospital-at-home care could set a new standard, demonstrating how innovative care models can meet modern healthcare challenges while maintaining safety and quality.

錄取名單如下,本會將發錄取通知函至個人電子信箱,
注意事項,
1.敬請照服員第一場(11/6~7)、第二場(11/9~10)及照管員第一場(11/8下午)之錄取人員,於10/25日前回覆”開課前通知”
2.敬請照服員第三場(11/24~25)、第四場(11/26~27)、第五場(11/29~30)及照管員第二場(11/28)之錄取人員,於10/28日前回覆”開課前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