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高齡化社會發展,推動在宅醫療相關事務,本會於109年10月15日由本會與陳柏惟立委於立法院共同召開「在宅醫療長照與通訊診療創新應用模式先驅研究計畫」專家小組會議,邀請吳玉琴立委、衛生福利部、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台東縣政府衛生局、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及相關醫療院所等出席與會。
余尚儒理事長表示日本過去20年,一步步推動在宅醫療。首先是在宅醫療先驅者大概是1970年代啟動、80年代開始進行老人居家訪視、90年代有臥床老人逐漸增多,然而台灣現況是日本1996年人口狀況。2000年日本長照保險施行後,因應需求發現需要鼓勵提供24小時服務的在宅療養支援團隊,給予在宅醫師24小時的加成給付,並於2006年再設立「在宅療養支援診所」,也類似就是都蘭診所及台北都蘭診所。台灣面對超高齡多死社會的壓力恐怕是日本的一倍,目前現況高齡速度比日本快,在2022年恐怕就需要有產生「在宅療養支援診所」的方式。有沒有辦法在這10年內可以有政策的規畫,良好的預算與制度等配套規劃,以及後續如何跟醫師公會全聯會一起討論,將逐步讓醫療體系轉向對超高齡環境社會的照顧。
反觀台灣,張凱評秘書長表示,病患自出院端開始就有需求及狀況,如何跟醫院銜接、長照單位召開跨專業團隊會議、以及與案家取得專業的信任?這些問題的背後主要都會是醫院與診所的反映機制要夠快,並且從轉銜的照顧中,建立快速再住院的模式、快速反應與彈性的團隊相關。這些出院病患很不穩定,如何制定出院計劃,需仰賴有默契、有溫度的、高度的密集溝通與合作,以及單一窗口的重要性。出院前的會議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透過會議家屬信任關係的轉移的能量才會夠,到底在宅醫療如何跟醫院做銜接? 我們提出(一)出院前,透過銜接會議跟個案、家庭、原團隊高密度的溝通達到共識,才能安排出院後照顧、(二)建立常態性快速入院的機制、(三)建立在宅病人的照會制度,提升在宅醫療照護品質。
會議席間,國泰綜合醫院以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分享有關出院轉銜相關經驗,提到召開出院準備會議都需要耗費較大的溝通成本,在有限的人力與空間下,需要即時聯繫家屬、醫院內部以及診所等,而若醫院端內部有建立一個綠色通道、快速通道,將有助於提高家屬轉銜意願。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羅浚晅副秘書長亦分享表示,現況台灣所施行之「在宅醫療可以也是一種分級醫療的一層」,怎麼樣可以善用醫療資源,然後又可以讓重要的醫療資院讓給急重症醫療。另一方面是評鑑制度也是一個重要工具,是否可以透過評鑑制度的規範與指標調整,也許可以從中有加權評鑑積分與期待,那是否就可以有效的引導及提升出院準備工作的進行。
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熊昭特聘研究員提到在宅醫療是高齡社會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後續也許可以請委員跟衛生福利部繼續支持,也就是後續偏鄉5G的計劃運用,藉由遠距的方式,透過遠距會診、提供偏鄉人力遠距的學習環境等等。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有「偏鄉長照創新計劃」,此計畫為需要連結在宅醫療、長照以及文化,也就是利用在地社區的結合,互相發展培養雙方面的人才,推展在地共生模式。
最後,陳柏惟立委總結表示「在宅醫療」是去中心化、去機構化、產業轉型,讓醫生群體走入民間的產業,今天會議的主要幾個重點是(一)是否可以讓在宅醫療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與車程的條件下,獲得有效的資源、利潤;(二)如何資源整合(包括長照)及落實;(三)如何宣傳這樣的在宅能量,而不影響原本醫院診所、民眾可否接受此在宅模式。而行政資源的整合,需考慮現在在宅診所是否可以經營。考量老年化狀況就是一個必須面臨的環境,長照主管機關與健保主管機關,是否可以評估如何編列在宅醫療的預算,所以之後會再跟行政部門溝通,在現行的制度下在宅醫療還可以如何分配到資源(津貼或健保點數),若沒有那未來還可以怎麼去編列讓在宅醫療夥伴可以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