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對象_國立市健康福祉部長大川潤一、國立市健康福祉部高齡者支援課長馬場一嘉、國立市健康福祉部在地整體照顧推進承辦課長葛原千惠子、國立市健康福祉部高齡者支援課介護保險係長中田啟介、新田診所院長新田國夫。
文/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張凱評(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陳炳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趙敏(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
國立市人口背景簡介
國立市的面積狹小,約8.15平方公里,人口有7萬6千人。65歲以上者約1萬7千多人,高齡化率22.7%;75歲以上被認定要支援或要介護者有2953人。
2013年,失智症又獨居的老人有56人;2018年為178人,增加3倍。國立市的目標是讓這些老人可以在市內生活到最後。
在地整體照顧系統運作模式
(一)國立市為了營造理想的在地整體照顧系統,訂了4個規範:
1.居民可以繼續安心地、富裕地在此生活。
2.居民可以參與社會活動。
3.就算得了失智症或變成需要重度照顧者,也能繼續在此生活。
4.就算獨居,也可以繼續在此生活。
(二)在宅療養支援:
國立市從20年前就開始做在宅療養支援,包含在宅醫療與照顧連攜的推動。
(三)對失智症的支援:
國立市對失智症的支援分成兩種:一種是針對失智症患者的「個別支援」,市公所有失智症的對應團隊,醫療部分則和新田診所合作。另一種是「社區配合的單位」,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和實踐,例如舉辦失智症日的活動。
(四)準備生活支援體制:
國立市認為,照顧不能只靠醫療與照顧專業者,因此邀請所有市民參與,成立「生活支援協調員」和「協議體」。例如國立市成立特有的「銀髮學院」,舉辦預防失能、互助的社區營造課程,培養人才。
(五)多職種連攜:
為了促進多職種合作,國立市特別舉行社區照顧會議,所有要支援的個案都會經過此討論流程。目前推行進入第3年,已累積150個討論個案。
與會人員包含醫師、護理師、保健師(類似台灣衛生所的公衛護士)、社會福祉士等,在會中討論如何預防失能,讓照顧支援專員在擬定照顧計畫時,有參考依據。
(六)預防失能:
為了避免支出過多介護保險費用,國立市力推善用社會資源。他們觀察到,社區居民需要的是走路就可以到達和停留的居場所,因此,在市內成立8個可讓老人活動的空間,另外3個空間則是由社區居民響應開放。
(七)國立市社區醫療計畫:
國立市目前正在規劃該市的社區醫療計畫,為此,特別針對市內提供在宅醫療的情形、社區居民的需求與期待做調查。葛原千惠子說,東京都已有都級的醫療計畫,主要談的是需要多少病床、要什麼規模的醫院;但市政府想實踐的,是讓需要醫療照顧的居民,也能在熟悉的社區內生活。
現階段構思的國立市社區醫療計畫構造,包含6個項目:門診醫療、急救醫療、出院支援、在宅醫療、臨終照顧和小兒醫療。
國立市另有各種協議體,彼此互相連結。例如,「在宅療養推進連絡協議會」討論在宅醫療照顧連攜及失智症支援課題;「生活支援體制準備協議體」中包含銀髮學院;針對個案或社區也有舉行相關討論會議。
國立市健康福祉部官員和新田國夫都會參與各協議會,而這些協議會和協議體,最終會向「介護保險營運協議會」報告及提出施政建議。總體目標是幫老人實現「在國立市生活到往生為止」,也希望尊重每個人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