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演講
以日本在宅醫療經驗,為多死社會作準備
文/王常怡
在宅醫療不只是面對高齡人口一種勢在必行的回應,更能降低無效的醫療介入。對建立完善的社區整體照顧系統來說,在宅醫療更是當務之急。無論港台,都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動起來。
2018年1月17日,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在香港大學醫學人文講座發表演講。此次演講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吳易叡醫師/博士安排,演講對象主要是醫學院學生。但也有不少關心在宅醫療的專業人士到場聆聽。包括香港大學醫療系統臨床總監雷操奭教授、知名作家同時也是大銀雜誌總編輯陳曉蕾、香港社福界大老方敏生(前社會服務聯合會總裁),以及關注生死的律師作家陸文慧等。
本次講座是以英文進行,演講題目是Home Health Care and 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Care System: From Japan to Taiwan.。余醫師在演講中描述了在宅醫療在日本以及台灣的發展,特別在2012年,日本民間與官方面對高齡人口及多死社會,提出了「社區整體照顧」。台灣也在2017年推出長照2.0,強調在地安老。余醫師指出,在宅醫療不但可以連結社區與醫院,真正落實社區整體照顧,更能有效紓解多死社會所帶來的臨終場所壓力。
「多死社會」問題已經在日本引發相當討論,因為戰後嬰兒潮一代將在2025年滿75歲,由於目前大多數日本人是在醫院過世,「死亡人數將比醫院所能處理的臨終者更多」,於是誕生了「多死社會」此一名詞。
而根據資料統計,香港的高齡人口在2016年已經超過16%,死亡人數,2015年4.61萬,2025年5.55萬,到2045年,每年8.96萬人。也就是說,香港會在2045年面臨「多死社會」。台灣則是從今年(2018)正式成為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多死社會的最高峰則是2061年。
在宅醫療無論在香港還是台灣,都仍在起步。會後自由提問時有人就特別關注「在宅沙龍」活動,想了解如何推廣。余理事長解釋說,在宅沙龍的精神在於深入社區,了解社區居民真正的需要。每一次參加沙龍的人數或許不多,但彼此可以藉著沙龍產生連結;也有人想知道是誰可以決定「病人留在家中接受在宅醫療」?余理事長說,在宅醫療目的是提供另一個選擇,決定權還是在病人手裡。
這是學會第一次實地前往香港介紹在宅醫療,迴響非常大,不少與會人士都熱切盼望能來台參加4月份學會的年會。因為,在宅醫療不只是面對高齡人口一種勢在必行的回應,更能降低無效的醫療介入。對建立完善的社區整體照顧系統來說,在宅醫療更是當務之急。無論港台,都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動起來。相信未來港台還有更多關於在宅醫療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