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2025共生社區國際研討會-精華整理
文、圖提供/趙敏
日本北陸富山縣南礪市擁有知名景點合掌村,然而該市整併自2004年11月的四町四村,高齡化率達37%,是嚴重高齡化的城市之一。為了解決在地醫療崩壞問題,當地醫療團隊與在地居民花了10年建立在地整體照顧系統,並營造2016年日本中央政府提出的「在地共生社會」。
本次研討會邀請富山縣在體制內外營造共生社會的團隊,共5位代表,分別是地方大學教授、地方醫院前院長、企管顧問、居護所護理師及社區居民。團隊除了分享親身經驗,也介紹許多方法論,理性與感性兼具,筆者整理精華如下:
富山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山城清二以總論介紹南礪市建置在地整體照顧系統的背景,頭兩年他們先舉辦研討會;然而,單向的概念性演講,難以讓居民理解如何採取行動。因此,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包含:
◎鎖定議題:前5年先將問題聚焦於醫療再生;等穩定後,將目標訂成在地醫療與在地活化。
◎打造以居民為主的社區參與照顧系統:邀請醫師、護理師和居民共50人參與「在地醫療再生大師學習講座」,創造合作關係,更進而舉辦「南礪在地醫療守育會」,落實後,再回去找理論印證分析。
◎強化在地社會的力量、跨專業的合作,並與公部門共同營造系統網絡。
◎想要創造照顧文化,除了關心長輩,照顧對象還需包含成年身心障礙者、兒童、育兒家庭、身兼數職的母親等。
南礪市民醫院前院長南真司則提到,南礪市在2008年醫師人力減少後深陷醫療崩壞中,他曾看到70多歲長輩因骨折住院,一心想回到最熟悉的家裡,卻被醫院判斷為無法返家獨居。他問自己:「我們無法實現他返家的願望,難道返家是奢侈的想法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人老變得衰弱就再也不能幸福了嗎?」為了解決心中的疑問,他開始深入了解病人的背景,也付出許多努力:
◎與院內醫師、護理師、治療師等,結合長照與社福人力組成團隊,努力提升高齡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QOL)。他發現,建立在地整體照顧系統後,人與人的關係更親近了。
◎採取行動:以居護所為核心,與市立醫院和醫師會合作,提供中重度病人在宅醫療服務,讓病人落實在宅善終。
◎2014年南礪市年輕人口逐漸減少,當地居民和市長一起制定了「在地營造規範」,以此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
◎2015年在社會福祉法人福壽會旗下,設立照顧人力新進人員進修學校,將培養的人力與定期巡迴照顧服務工作連結。
◎南礪市不靠移工看護,活化在地銀髮人力投入照顧工作。
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知識科學研究科教授近藤修司透過50年企業管理顧問的經驗,利用世界首創的「四象限思考法」,協助居民投入社區活動。
◎面對未來,必須先定出一個成功宣言。
◎規劃追求美好的四個象限,包含:想保有的樣貌、想成為的樣貌、現狀(用SWOT分析)、要實踐的樣貌。
◎利用「人間力(人的魅力)」和「技術能力」作為開創未來的改革實踐手法,進行意識改革(內化)、思維改革(四象限思考)及行動改革(改革圈)。
◎以「學習營」為鍛鍊場域,培育人才和實踐改革。
◎以成功宣言為中心,訂出每天、每月、每季、每年要做什麼,回顧時看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實踐了哪些行動。
社會福祉法人福壽會北部定期巡迴中心所長村井真須美過往在醫院累積紮實的護理訓練,剛開始從醫院踏入社區雖然不太習慣,但她調整心態後認為:
◎「村莊是大型的醫院、道路是院內的長廊、家是病房、基層醫師是院內醫師。」把整個社區當作自己的工作環境。
◎護理師是醫療領域的專業人員,將當地居護團隊從個位數擴大為30人,並有24小時定期巡迴訪視制度。
◎持續進修各種專業知識,成為醫師最得力的助手。
◎把當事人的決策放在最前面,進而思考其他細部需求:當事人的抉擇、家屬的心理準備>住居、在地的互助(在地營造)>醫療、護理、長照、復健、衛生保健、社會福利。
Hokkori(暖心)南礪負責人中山明美從被培育者的角度,分享參與「在地醫療再生大師學習講座」成為「大師」的經驗:
◎運用「歐巴桑之力」,一開始的成功宣言是想做在地小客廳,讓大家保有自我,安居樂業。
◎因為過去的居家照顧經驗,想讓身心靈有一個寄託的空間,爾後因某企業停業空出一間辦公室,便將其打造成居場所,舉辦各式活動。
◎舉辦「暖心營」,不分年齡與族群,營造所有人都可以待的居場所,讓家裡的問題成為大家都能互相幫忙分擔的問題。
◎接下來的夢想:活化當地空屋,打造共生住宅,讓剛出院還無法立即回家接受照顧的人或無法適應生活的人可以暫時留宿。
山城清二說,無論醫事人員、長照人員或社區居民,透過現場了解共生和陪伴,進而建立照顧文化,例如父母透過照顧子女學習、藝術師透過教導長輩學習,多投入,自己也會獲得成長,就像原鄉柏拉罕計畫工作者林依瑩去達觀部落照顧當地人,是「魚幫水、水幫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