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劃大健康產業共榮醫療雲世代 ,將聚焦於雲端技術如何增進#醫療健康照護 及#歐洲健康產業 最新發展趨勢,本次論壇邀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日本八戶家庭診所院長小倉和也、EIT Health加速器協理(Accelerator Director)IsaacMiddelmann、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附設醫院(UMC Utrecht)旗下醫療技術創新部門主任兼副教授Joris Jasper,共同分享臺灣、日本、歐盟、荷蘭各國間如何運用數位科技進行在宅照護,並分享如何讓醫療創新商化落地。
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創新模式 智慧結合混合式照護
余尚儒表示,在過去計畫中發現,患者在宅住院的原因,以疑似肺炎感染佔53%、泌尿道感染佔44%兩原因為最高,2024年7月健保署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提供床側檢驗獎勵費、每日醫療費、護理費、緊急訪視、IoT生命徵象監測等論日支付或論次支付的項目,讓醫療服務更有彈性。
他指出,該計劃統計至今年10月31日,已有164個團隊、736家醫療院所參與,已透過許多遠距醫療科技讓患者更即時獲得照護,如透過穿戴式感測器、智慧感應床墊、簡易型心電圖機、藍牙傳輸血糖機等等,就能遠端監測患者生命徵象,提升患者照護品質。
小倉和也:日本在宅醫療科技解方 Connect 8計畫打造社區整合性照護
日本八戶家庭診所院長小倉和也分享,Connect 8計畫是由專業醫療和護理人員組成的社區團隊,提供八戶地區民眾醫療健康照護,透過利用Wiseman公司開發的醫療用社群軟體(Medical SNS)──MELL+community互相聯絡,截至今年10月,已有343家機構加入計畫,共1萬2,900名居民註冊,其中有85%機構均經常使用軟體進行溝通,每年使用量達220萬次,在發表的研究中顯示,透過軟體可提高護理師照護品質,增加患者與醫護的緊密程度。
小倉和也指出,在宅醫療的特殊模式中,醫師不能僅依靠ICT資訊來做判斷,而是要與不同專業的醫護人員合作,因此提出FAIR模式,核心原則是不要批評其他專業的評估,F為是Fact(事實),如民眾跌倒,A是Assessment(評估),由醫療專業人員現場評估,I是Intervention(介入),觀察患者到中午,R是Result(結果),有沒有發現異常,但家屬十分擔心,因此最好將情況告知護理師。如此才能以患者為中心進行整體性的照護。
Isaac Middelmann:EIT Health助新創攻歐盟 籲重視歐盟AI法案上路
EIT Health加速器協理Isaac Middelmann分享,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醫療生態系統,對非歐盟會員國來說仍具有市場准入的挑戰。EIT Health成立於2015年,是歐盟機構歐洲創新技術研究所(EIT)的9個知識創新體(KICs)之一。EIT Health可幫助歐盟或是非歐盟的新創跨越死亡之谷、連結當地合作夥伴,拓展歐盟市場,至今已支持3200家新創發展,吸引總額達24億歐元募資,推出139種解決未滿足醫療需求的解方,46.3萬人受益。
Middelmann也介紹,歐盟人工智慧(AI)法案是全球第一個專門針對AI創建的綜合法案,不僅是附加在現有醫材法規MDR、IVDR之上,也推動AI醫療的創新,而目前大多數的AI醫療解方都被法案歸類為高風險,像是急症醫療的患者分流AI系統,低風險的則如提供衛教建議的AI聊天機器人。
Joris Jasper:跨學科、早期合作 驅動UMC Utrecht醫療創新
UMC Utrecht旗下醫療技術創新部門主任兼副教授Joris Jasper首先指出,醫療健康照護是全球面臨的重要議題,歐洲也與日本及台灣等地面臨相似的問題,都在努力應對臨床需求與產品之間的落差。他認為,創新的推進不僅需要醫院內部的努力,更依賴跨國和跨學科的合作。
在醫療技術創新部門支持下, UMC Utrecht成功開發多項突破性技術,包括:結合AI和機械設計的智慧手術設備,不只提升手術效率也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幫助患者延緩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保護裝置;以及利用遠端監測技術減輕急診部門壓力的心臟病患者照護設備等。Joris Jasper強調,醫療的創新不只需要專業分工,創新者也應善用專家資源,他也呼籲所有參與者都應攜手合作,才能加速創新醫療技術的轉化,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