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國衛院合作研究 日本在地整體照顧政策服務模式 日本富山縣、橫須賀市考察成果

日本富山縣、橫須賀市考察成果

by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背景簡介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2060年高齡人口率將逼近40%(圖1)。2010年全國普查,失能率接近3%,推估65歳以上高齢者,2011年到2021年10年間、失能人口只會增加21萬,到從2021年到2031年,失能人口要增加33萬人。不只是失能者增加,台灣同樣面臨死亡人數急速增加的壓力,2010年台灣只有14.5萬人死亡,2025年將增加到20萬人,2040年則將增加到28.3萬人,死亡高峰是2060年的33.8萬人。(圖2)

▲圖1:台灣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2060年高齡人口率將逼近40%

▲圖2:2060年的台灣死亡人數大約是現在的2倍

若同樣以5年為一個區間,從2015年到2045年之間,每5年死亡增加率落在10-13%之間,越往後越高,例如2030-2040年之間,增加率均維持在12%以上。(圖3)相較於日本從2040年開始死亡增加率進入負成長,死亡及臨終場所壓力開始減輕,未來台灣的「臨終場所壓力」恐怕比日本更加嚴峻。到底,台灣有機會在家善終的人數有多少呢?

▲圖3:從2015年到2045年之間,每5年死亡增加率落在10-13%之間,越往後越高,例如2030-2040年之間,增加率均維持在12%以上。

根據2014年健保署資料,2014年16萬多死亡中,曾經接受居家安寧服務的人數卻不超過7千人(圖4),其中以癌症病人占多數。居家安寧平均照顧時間約一個月左右,可見,多數人是在常規的醫療下,在醫院迎接死亡。試想當2066年推估死亡人數會是現在兩倍,醫院的病房與急診人滿為患的時候,未來這些多出來的「死者」該在哪裡呢?加上臨終之前的失能,平均7年左右需要長期照顧狀態,又該如何因應呢?這個難題,在日本,稱為「2025年問題」,或稱「多死社會問題」。

▲圖4:根據衛福部健保署資料,2014年曾經接受居家安寧服務的人數不超過7千人

日本政府為因應2025年問題,即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75歲的挑戰,於2012年推動「在地整體照顧」政策,希望在30分鐘車程內,可將醫療、照顧、保健預防、居住、生活支援等資源整合起來,讓社區居民的照顧需求在在地整體照顧系統中獲得滿足。更於去年2017年提出,目標在2040年,升級在地整體照顧系統(5),建構「共生社會」。

▲圖5:在地整體照顧系統

在地整體照顧系統強調「四助」,即公助、共助、互助、自助。(圖6)公助是指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共助即社會保險(醫療保險與介護保險);互助指社區內個人或團體相互連結支援;自助則是個人的自立支援,預防失能以及健康促進。

▲圖6:在地整體照顧系統「四助」

在此大原則下,各地除了在宅醫療與介護保險的各種服務外,地方政府、醫師公會、各種服務提供單位、市民團體等也都需要整合在一起,發展、建構出社區的整合照顧體系,讓長輩/失能者/被照顧者/照顧者乃至每個人,都能夠在社區裡安心生活的共生社會。

此次考察,希望學習日本過去二十幾年構築的在宅醫療服務體系與在地整體照顧系統,並將日本經驗轉譯回台灣,作為未來相關政策的參考依據。

本次考察重要主題/內容概述

此次考察,主要學習日本在地整體照顧政策服務輸送模式,與地方政府、市民團體,如何建構自己的照顧模式,以達成未來共生社會的目標。鑑於我國長照體系財源以稅金為基礎,服務輸送以公部門及非營利組織為主,過去對日本研究,關注社會保險制度下「共助」的層面。然而,目前日本建構「在地整體照顧系統」的重心則在「互助網絡」的建立,也就是強調「社區互助培力」,這是台灣所缺乏的部分。

在宅醫療為在地整體照顧系統的其中一環,故本計劃實地考察中安排在地整體照顧的模範據點(參考:厚生省在地整體照顧模範事例http://www.kaigokensaku.mhlw.go.jp/chiiki-houkatsu/kibobetsu.html)。同時,日本在宅照護聯盟新田國夫議長建議,考察地點宜考慮人口規模、城鄉差異,以及在宅黃金指標(在宅死亡率)。此外,行政部門-醫師會-在宅團隊合作體制的典範。綜合上述考量,實地考察地點的研究對象可分成大都會區、地方城市、鄉村地區3類案例,本次考察主要是地方城市(橫須賀市)、鄉村地區(富山縣)為主要對象。

一、橫須賀市政府與橫須賀市醫師會的實踐

從2011年起,厚生勞動省發展「地域整體照顧系統」。橫須賀市政府著手建置居家療養的醫療體系,將市政府、市醫師會、民營社福法人結合在一起,共同找出社區間的問題推出各種專案:


二、富山縣政府與南砺市如何建構在地整體照顧系統

南砺市2008年歷經醫療崩壞,市政府與富山大學合作認為唯有藉由人才培育與居民參與型系統,創造照顧文化,才能夠解決地方問題。

三、富山縣體制內、外的市民組織

互助

共助

(Visited 581 times, 1 visits today)